【新聞】疫情當頭 藝術生活的一百種持續之道

  • Post author:

感謝各大媒體新聞報導:

項次 標題內容 報導單位 網址連結
1 疫情當頭 藝術生活的一百種持續之道 《PAR表演藝術》雜誌 https://reurl.cc/qd8O0y

疫情當頭 藝術生活的一百種持續之道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疫情野火,無可避免地燒到了表演藝術圈。

三月五日晚上一場深夜的記者會,讓社群網站上的藝文同業們紛紛哀嚎與相互打氣,演出者的確診,標誌著表演藝術界的寒冬已然來臨。首當其衝的國家兩廳院,緊急閉館消毒三日,三檔當週節目立刻延期,接下來也有多檔節目取消或延期;而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也緊跟取消與延期國內外表演團體三至四月的演出。無論是自我防疫評估,或是巡演鄰近國家取消演出的成本考量,對於全球的表演藝術從業人員與觀眾來說,這個春天彷若遲至的冬日──要如何留住觀眾、保持活力與能量,是上半年藝文界最大的考驗。

猶記得坐在電影院裡,等待著NT Live(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節目演出前的時刻:大銀幕裡紀錄著現場觀劇的觀眾入席、翻閱節目冊、交頭接耳的細碎聲響,又或者是演出中途,突如其來的觀眾笑聲、清痰聲、物品掉落聲,造成席間一陣漣漪般的反應。本就無可複製的「親臨現場」反應,造就了每一場演出的特殊性,表演者與觀眾共同形塑了演出的節奏與氛圍,而此一難以取代的迷人形式,卻也在流行病猖狂肆虐的時刻,成為防疫的大關口。

相較於二〇〇〇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時的社會氛圍與通訊途徑,那時臉書尚未成立,手機大牌仍是Nokia與Motorola,無名小站正剛剛崛起,在疫情高點的四月至六月間,許多國內外表演取消,直到六月底疫情趨緩,國家兩廳院為搶救士氣,在藝文廣場盛大舉辦「仲夏嘉年華」三場大型戶外演出,邀請國內十八個表演藝術團體聯手獻演,包含戲劇、舞蹈與音樂等節目,希望重新帶來表演藝術界的活力。

當時的活動頗有成效,場場超過萬人前來支持觀賞。而十七年後的我們,身處時空環境大不相同,在此資訊流通迅速的數位時代,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是否有些新世代的應對措施呢?

宅在家,藝術還是在任何地方發生

創意與熱情依舊是藝術從業者的本色。在表演節目尚未喊卡的疫情初期,社群小編已走在最前線。台灣「愛樂電台」的粉專在二月初即應景的推出了十首古典樂經典曲目,搭配防疫漫畫圖文,製作出時髦又優雅的「一分鐘洗手音樂」貼文,用音樂舒緩防疫焦慮,讓樂迷們會心一笑。臺灣師範大學表演所也在延後開學期間,製作網路講堂「防疫總動員 大家藝起來」系列課程,內容包含舞蹈、戲劇創作、古典音樂欣賞等藝術相關領域,除在社群平台上線,也於開設Youtube頻道,供大眾隨時閱覽。

於是,「數位化」與「影像化」成為當今最直覺的解答方式。

全球疫情首波重創的中國,在大規模的隔離政策配套之下,以官方劇院累積的雄厚資源,提供民眾線上收看表演藝術,包含中國國家大劇院微信公眾號的「線上大劇院」,可觀賞高達千餘場演出,無論是柏林愛樂新年音樂會,或是京劇名伶匯演等錄影實況資料,都可以輕鬆觀賞。湖北長江人民藝術劇院微信號也推出一百多個劇目,包含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原野》、蘇州崑劇院《癡夢》等大戲。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也在大量取消演出之餘,推出兒童廣播劇計畫「耳朵也愛兒童劇」,讓劇院演員得以用聲音表情,帶給小朋友隔離中寓教於樂的床邊故事。

在第四十八屆香港藝術節宣布取消的同時,藝術能量甚高的香港藝文團體,也早推出各式各樣的線上影音與課程。香港中樂團推出五十二集的「中樂知多少」系列影片,每天早上十一點與晚間九點於臉書粉專即時更新。單支影片長度不超過五分鐘,內容由團員介紹單一樂器,並演奏經典樂曲,讓觀眾得以透過螢幕一窺中樂奧秘。香港城市當代舞團則是以付費方式,開啟線上課程與舞作欣賞平台;但在課程報名時,即對視訊設備有較為明確的要求,包含使用的電子器材、網路連線能力,以及課程所需的播放程式等等,報名者會在繳費成功後,才能收到私密的課程網址。而線上舞作欣賞則是以會員租片/買片不同價格方式,與串流平台vimeo合作,以單片1.99至3.99美金的租金收費,提供大眾在一定的訂閱期間收看。

直播影像,讓我們的螢幕都成為另一個「現場」

兩週前尚顯平靜的歐美劇場,近幾日也躁動地開始討論起可能的防疫方案,倫敦觀光客朝聖看劇的「西區」(West End),也陸續傳出演出延期的消息,包含音樂劇知名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新戲《灰姑娘》Cinderella開幕演出,也在影響波及之列。有些藝文媒體也揣測起如愛丁堡藝穗節的國際大型藝術活動,今年是否依然能如期舉行?亦有消息指出,英國著名的音樂劇製作公司麥金塔許(Delfont Mackintosh)旗下幾檔炙手可熱的音樂劇:《漢米爾頓》、《悲慘世界》、《媽媽咪呀》等,也正與其他製作公司共同考慮以線上影音播放平台,取代退票機制,提供購票觀眾限定的觀看代碼,無論是直播或是預錄播出,都能相對減少取消演出的票房損失,為劇場可能的最糟狀況做準備。

台灣對演出現場的線上直播,也不陌生。

甫於三月底在台北華山烏梅演出結束的日本52PRO!劇團《夾縫轍痕》,就在最後一場開啟了簡單的直播。由於許多日本的觀眾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如期來台看戲,因此劇團決定在三月一日的「千秋樂」(最終場),在官方的Twitter上同步直播。此消息遲至演出前一日(二月二十九日)晚間十點,才在臉書上公布,影片也將會在社群平台上保存一週,供喜愛的觀眾朋友閱覽。從發布時間點與細緻的提醒禁止轉載、複製等細節,可以感受到劇團在現場購票觀眾與線上觀眾之間想努力取得平衡,協調過程中的來回討論與妥協。但演出現場直播若真成為非常時期的不得不,其所需要的器材、光線與拍攝動線、相關的播映版權授權,以及考量如何將舞台的流動在影像的規格中呈現等細節規劃,背後花費的人力與物力,勢必會成為一大筆額外的成本開銷。但以NTLive、寶塚歌劇團等多次與電影院合作的經驗,或許劇場遠距的影像播放,仍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法。

不只是表演藝術產業積極思考應變方式,與表藝界來往密切的視覺藝術產業也大受影響。日本東京森美術館、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等多個日本重要博物館與藝廊紛紛掛上宣告休館之後,歐洲的法國羅浮宮也短暫閉館,而義大利的博物館與美術館也面臨防疫停止開館的苦戰,許多大型國際展覽也紛紛宣布延期。

但早在此前,每年三月的全球重要交易與展覽盛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Art Basel HK)已宣布今年將改由線上展廳/拍賣的官方網站平台進行,於同一個展期開放官方網站,供買家與觀眾線上閱覽;並進一步做到實體展覽的「VIP預展」及「正式開放展期」。疫情雖然持續,但一年一度的買氣與人氣仍須好好維繫。

暫時的解方,讓劇場重新開機與定位

除了觀眾的失落感需要獲得滿足,藝術從業者的生計,也需要在應變方案中找到替代的薪資途徑。深耕台灣劇場多年的紙風車劇團,於三月推出「紙風車返笑日」計畫,廣邀劇場夥伴們,將創意透過一分鐘的短片拍攝呈現,投稿上傳,只要入選即可獲得三千元的「生存金」。而此一計畫在推出之後,也受到民間企業與七個地方政府文化局處支持,包含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縣、台南市與屏東縣,都願意成為「生存金」的贊助者。雖非大錢,但提供劇場創作者新的契機,得以讓社會了解藝文生態的運作與產業現況,雪中送炭之際,也能匯集新的劇場創作能量,用藝術與幽默,陪伴大家度過恐慌。

但,劇場與音樂會演出,仍有著錄音與影像無法取代的迷人之處。觀眾是參與者,也是合作者;表演藝術從業者是傳遞者,也是冒險者。在疫情退散尚未明朗化的此刻,需要的除了外部紓困,也更需要持續著熱情與創意,找尋出困境中的生存之路。或許在愈顯艱困的時刻,同樣也能再重新定位──「劇場」在當前社會裡的角色與價值。